网络可信身份体系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相当于人体的DNA),由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组成,解决了网络应用中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难题。可信身份认证是网络身份可信确定的过程。
金融行业一直是商用密码应用的积极实践者和先行者。密码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有效防止了敏感信息泄露、财产损失或业务中断,对维护金融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下,传统的工业数据由企业内部闭环流动转为可能通过公共互联网、公有云传输,数据遭泄露、篡改、伪造的风险增加,亟需通过密码技术保障工业互联网数据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确保工业生产正常运营。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了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时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而是采用了密码学的一套技术,以保障数字货币不可复制的防伪性;数字货币在由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推广给公众的环节中,各家商业机构各自选择适宜的安全技术。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都是网络化、云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很多安全挑战是内生的,需要增强免疫能力,从基础设施技术开发与网络设计开始就要有内生的安全理念。
“新基建”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安全可信的国产化,按“五三一”原则实施,真正实现本土化创新,用自主创新的机理、策略和架构进行严格的可信度量和监控,带动国产自主创新产业快速发展。
自主可控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前提,也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采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不等于实现了网络安全,但没有采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则一定不安全。
公民个人信息不是任人肆意收割的野韭菜,而是自家庭院里的紫罗兰。对已采集的信息,应该严格管理,做到安全保密,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疫情过后,对于这些因防疫需要收集到的信息,也应明确规则,妥善处置,避免不规范的“二次利用”造成“次生灾害”。
要防范黑客通过网络技术窃取个人信息,必须做好完善的安全保护方案,采取严密的技术防护措施,把个人信息放进网络“保险柜”“安全箱”。
全面贯彻实施密码法,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密码工作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密码工作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密码法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中不难看出,密码法作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相关法律存在诸多交集。